华中农业大学2024届硕士毕业生 陈立
云南省定向选调生 普洱市墨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母校的校训,也是指引我在农村基层寻找属于自己人生另外一种可能性的精神力量。2024年夏天,离开华农校园后,我踏上了前往云南墨江的旅程,并在墨江县民兴村开启了自己的驻村生活。
一、从实验室到田埂: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2024年7月,我告别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和教学楼,带着对“三农”问题的关切,以定向选调生的身份来到云南省墨江县通关镇民兴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
二、融入:以泥土为纽带,叩开村民心门
融入基层,最难的是打破“局外人”的隔阂。起初,我跟着村干部入户走访,却总被村民当作“过客”。一位阿婆直言:“你们这些大学生,怕是在不了几天就要走!”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被接纳。
三、脚踏实地:走村入户中感知民生
刚到村里时,我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入户测算村民收入。我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背上包,装上笔记本,便开始了走访之旅。在走访中,连绵的山丘和崎岖土路仿佛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但在和村民的交流中我逐渐感受到了村民们的朴实和热情,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政策文件中的“家庭经营性收”“农业产值”到了村里全变成了具体的生活。我也真切意识到对很多困难户而言,生活的改善除了国家政策的帮扶外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指引,这条路任重道远,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保险收缴是我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由于部分村民们的疑虑和不解,工作一度长时间无法推进,经过我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多次耐心地解释保险政策、细心地说明参保的必要性,从村民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入问题,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
转眼间,驻村生活即将满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习惯了吃哈尼族的饭菜,体会了哈尼族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和村民们真心相处。我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小陈,来家里吃个饭吧!”每一次的邀请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村民们的淳朴善良。回首这段历程,我收获颇丰。我不仅看到了农村基层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将继续为民兴村做更多的事,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去促成民兴村的些许正向改变,让自己的驻村生活中有意义、有温度。
从武汉到墨江,从课堂到村寨,华中农大教给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勤读力耕"的实干精神。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把裤腿沾满泥巴、让汗水渗进土地的年轻人。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因为在这片红土地上,我找到了青春最踏实的落脚点。
工作图片:
图1入户测算农户收入
图2讨论村情
图3村级例会
—